[1]姚建铨.太赫兹技术及其应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6):703-707.
[2]许景周,张希成.THz科学技术和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刘盛纲,钟任斌.太赫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新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8(5):481-486.
[4]戚祖敏.太赫兹波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红外,2008,29(12):1-4.
[5]王忆锋,毛京湘.太赫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光电技术应用,2008,23(1):1-4,41.
[6]杨光鲲,袁斌,谢东彦,等.太赫兹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J].激光与红外,2011,41(4):376-380.
[7]朱彬,陈彦,邓科,等.太赫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4):304-307.
[8]张培昌,秉玉,铁丕.雷达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9]肖健,高爱华.飞秒激光触发光电导天线产生太赫兹波的研究[J].电子科技,2010,23(3):7-9.
[10]陈晗.太赫兹波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74-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