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优先发表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面向多用户NOMA-IRS系统的公平性优化
    韩永康, 陈健, 周雨晨, 杨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1-10.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01
    摘要758)   HTML1372)    PDF(pc) (1198KB)(959)    收藏

    多用户非正交多址接入-智能反射面系统,可通过多天线发射机与智能反射面间“发射-反射”联合波束成形,改善系统的用户接入能力。针对多用户非正交多址接入-智能反射面系统用户公平性问题,尝试在射频链路受限的实际场景中,最大限度提升用户最小接收信干噪比,从而无差别地保证各用户的通信质量。为此,根据射频链路数对用户进行分簇,构建了最大-最小接收信干噪比分式规划问题,此问题的发射波束矢量与反射阵元矩阵在接收信干噪比处高度耦合。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定松弛与算术几何平均算法,通过在每次迭代中交替优化发射波束矢量与反射阵元矩阵,实现各簇中最小信道容量的最大化。并进一步采用二分搜索算法求解簇内功率分配问题,以提升用户最小接收信干噪比。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迫零方案,提出方案能够以较低的计算复杂度提升用户最小接收信干噪比,从而改善各用户通信质量;且区别于最大比传输方案,提出方案中用户最小接收信干噪比不会随基站发射功率增加而呈现饱和现象,从而实现各用户通信质量的稳定增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空天地一体化融合组网的挑战与关键技术
    崔新雨, 伍杰, 周一青, 刘玲, 潘振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1): 1-11.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1.001
    摘要2264)   HTML671)    PDF(pc) (4215KB)(790)    收藏

    面向全域一致通信体验的需求,协同天基、空基、地基网络,能够消除通信盲区、加强广域互联的空天地一体化融合组网是未来通信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现阶段的空天地一体化融合组网只在一些特殊场景中取得了初步的应用,距离消除通信盲区、广域万物智联的愿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首先,文中概述了未来的空天地一体化融合组网架构;然后,分别从硬件、协议、节点部署和服务保障的角度分析了融合组网过程中面临的四大挑战,包括基于专用硬件的网元节点带来的融合组网功能升级困难、现有卫星通信协议标准性能低、三维广域空间带来的活动基站选址困难以及多样化业务难以进行差异化保障等问题。针对上述挑战,分别介绍了面向卫星的轻量级虚拟化技术、基于5G技术的卫星通信系统、水平与垂直面解耦的的活动基站选址和端到端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切片4个解决方案,为空天地一体化融合组网的发展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欠采样跳频通信信号深度学习重构方法
    齐佩汉,李冰,谢爱平,高向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4): 1-7.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4.001
    摘要919)   HTML262)    PDF(pc) (1114KB)(583)    收藏

    压缩频谱感知可以远低于奈奎斯特采样的速率来获取宽带跳频通信信号,但欠采样信号重构作为压缩频谱感知的关键组成环节,将更加直接地决定跳频通信接收性能。针对跳频通信信号压缩感知存在的欠采样重构精度低、计算复杂度高、迭代重构时间长等问题,提出欠采样跳频通信信号深度学习重构方法,将深度学习引入到宽带稀疏欠采样信号重构过程中,设计欠采样样本输入层网络适应结构,再利用变分自编码器构造生成式重构网络替代稀疏优化求解,实现免迭代欠采样跳频通信信号重构输出。仿真并分析了欠采样结构配置、网络模型设置以及信噪比等参数对信号重构性能的影响。仿真表明,相对于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正交匹配追踪等经典欠采样信号重构算法以及卷积神经网络欠采样信号重构方法,所提方法在重构误差和重构时间等方面均具有性能优势。该方法可准确、高效、实时地完成欠采样跳频通信信号重构,可成为解决宽带跳频通信信号接收和处理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对数正态纹理海杂波背景非相干CFAR检测方法
    段亭宇, 水鹏朗, 封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5): 1-8.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5.001
    摘要871)   HTML255)    PDF(pc) (1663KB)(435)    收藏

    在相参体系的雷达系统中,相比于相干积累检测方法,非相干积累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检测的能力,能够满足雷达信号实时处理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非相干积累检测方法对累积脉冲数、参考单元数、海杂波幅度分布模型的形状参数以及海杂波散斑协方差矩阵均是非恒虚警率的。为了实现对数正态纹理复合高斯海杂波背景下运动目标的快速检测,提出了一种累积前白化和非相干累积级联的检测方法,证明该方法对海杂波幅度分布的尺度参数以及散斑协方差矩阵均是恒虚警率的。此外,分析了功率累积和幅度累积方法对检测性能的影响。通过匹配于海杂波形状参数、累积脉冲数以及参考单元数的检测门限,可以确保所提出检测方法的恒虚警率特性,继而实现对海雷达在大场景下对目标的快速恒虚警率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检测性能上幅度累积优于功率累积,而且累积前白化总体上提高了运动目标的信杂比,同时对于位于主杂波区之外的高速运动目标也能带来明显的性能改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一种非合作多目标的分布式定位算法
    李文刚, 王乾雄, 黄郡, 慈国辉, 翟肖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4, 51 (6): 1-9.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41003
    摘要109)   HTML8)    PDF(pc) (1718KB)(411)    收藏

    随着移动通讯领域的蓬勃发展,现代战争中对于远距离目标的探测更加注重隐蔽性和安全性。在这一背景下,采用被动接收信号的方式进行非合作多目标定位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以被动的方式对多个非合作目标进行定位时,信号数据之间的匹配关系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各目标位置估计结果的精确度。针对数据关联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非合作多目标的分布式定位算法。算法通过获取信号计算角度和强度量测,并构建量测数据对,筛选候选参考点以降低量测数据关联复杂度,以量测数据对的匹配概率分析构建代价函数,通过选取最小代价点所量测信息作为该目标的最匹配量测,并通过聚类分析构建最终代理点集合解算各待测目标位置。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场景中所提算法能将目标匹配成功率提高约26.3%,运算速度提高约16.8%,且在6 km×4 km的区域中将平均定位误差控制在约17.41 m,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多目标位置估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目标回波特征辅助的海面多目标跟踪方法
    张逸宸,水鹏朗,廖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5): 1-10.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1
    摘要546)   HTML106)    PDF(pc) (3631KB)(380)    收藏

    由于复杂的海洋环境和近海稠密的海面目标,海用雷达常面临高虚警率、高目标密度的“双高”跟踪场景。来源于海杂波和多个邻近目标的量测点在探测空间中密集出现,传统的跟踪方法仅利用单帧量测的位置信息不能很好区分量测的具体来源,导致跟踪性能严重下降。利用目标回波特征信息可以在不提高算法复杂度的情况下弥补上述缺陷,但目标回波特征的泛化能力较弱,需要针对不同的雷达体制、工作场景及探测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目标回波特征。以探测大中小型船只为任务的高分辨对海警戒雷达为应用背景,采用检验统计量和目标径向速度量测作为目标回波特征,重构了跟踪方程使得目标回波特征的信息被充分应用于关联、滤波和航迹管理等跟踪的各个环节。此外,采用了一种“两级”跟踪流程,依据航迹质量划分确认航迹和候选航迹,串联跟踪目标并交互信息,有助于跟踪难以形成持续稳定检测的非机动海面小目标。实测和仿真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在海面复杂的多目标场景中,所提方法可以实现稳健的目标跟踪。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协作干扰时频同步误差对安全通信性能影响
    肖尚辉,陈燕铭,王梓豫,郭文博,邵士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3): 1-9.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3.001
    摘要442)   HTML752)    PDF(pc) (1144KB)(349)    收藏

    安全通信的前提是在授权接收机对协作干扰信号进行精准重建和对消,但因硬件和传播环境的影响,且受实际工程精度的制约,始终存在时频同步误差。因此,针对物理层安全通信中协作干扰抑制收发非完美时频同步问题,在高斯窃听信道模型下推导了存在时频同步误差的残余干扰功率,从理论上分析时频同步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授权用户干扰抑制比、解调误码率和安全通信保密容量3个性能评价指标的闭合表达式,进而分析时频同步误差对这3个指标的影响,并对理论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验证。仿真结果显示,时频同步误差对系统安全性能的影响并不单一。随着时延或频偏增大,系统对协作干扰信号的抑制程度降低,授权用户干扰抑制比、保密容量降低,解调误码率增加;而在一定范围内,时频同步误差不会影响这3个指标性能。当信噪比为10 dB,归一化时延小于0.06且归一化频偏小于10-5时,时延和频偏对系统安全通信的性能影响较小,保密容量损失小于16%。据此,分析时频同步误差对协作干扰安全指标产生的影响,可以为设计安全通信系统提供指导和理论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无人机集群任务分配的多目标算法研究
    高卫峰, 王琼, 李宏, 谢晋, 公茂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4, 51 (2): 1-12.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413
    摘要571)   HTML46)    PDF(pc) (2779KB)(332)    收藏

    针对目标识别场景下的无人机集群协同任务分配问题,建立了以识别代价和识别收益为目标的优化模型,设计了基于分解的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求解该模型。首先,提出了精英初始化方法,在保证所得非支配解分布均匀的基础上,筛选初始解以提高解集的质量;其次,结合模型特性构造整数编码下的多目标差分进化算子,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最后,设计了带限制的禁忌搜索策略,使得算法具有跳出局部最优的能力。该算法为问题的求解提供一组非支配解集,使得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更加合理的最优解。通过上述方法获得分配方案后,基于拍卖算法设计任务重分配策略,进一步调整分配方案,以应对无人机损毁的突发情况。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在求解小、中、大规模任务分配问题上的有效性。相比于其他算法,文中算法所得非支配集具有更高的质量,可以消耗更少的识别代价来获取更高的识别收益,说明算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谱压缩的大斜视TOPS BP图像自聚焦算法
    周生威, 李宁, 邢孟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4, 51 (1): 1-10.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102
    摘要372)   HTML43)    PDF(pc) (4183KB)(330)    收藏

    在机动平台大斜视TOPS模式SAR成像时,通过使用地平面直角坐标系BP成像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地距平面无畸变的宽幅SAR图像,但实际应用中如何对BP图像快速完成运动误差补偿与旁瓣抑制仍是一个难点。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谱压缩方法,基于此能够快速实现机动平台大斜视TOPS模式地平面BP图像自聚焦等后续操作。首先,考虑到传统BP谱压缩方法仅适用于聚束成像模式,结合大斜视TOPS SAR虚拟旋转中心理论与波数谱分析,推导出了改进的精确谱压缩函数,能够通过全孔径压缩获得无模糊的地平面TOPS模式BP图像频谱。在此基础上,利用相位梯度自聚焦(PGA)能够快速完成全孔径运动误差估计与补偿。此外,基于提出的改进谱压缩方法得到的无模糊对齐BP图像频谱,可以在方位频域统一加窗实现图像旁瓣抑制。最后,通过仿真数据处理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叠加导频传输无标识随机接入方案研究
    郝孟男, 李颖, 宋光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4, 51 (3): 1-8.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907
    摘要350)   HTML65)    PDF(pc) (856KB)(314)    收藏

    在无标识随机接入中,基站只需要恢复各个活跃设备发送的数据,而不需要识别活跃设备的信息。这使得大量活跃设备可以在无需事先请求资源的条件下,随时接入基站,从而极大地降低信令开销和传输时延,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大都采用基于前导序列来设计的随机接入方案,但这类方案在活跃设备数改变时的鲁棒性较差,且不能充分利用信道带宽,导致活跃设备数较大时系统性能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叠加导频传输方案来提升信道利用率,并通过最优功率分配进一步提升不同活跃设备数下的系统性能,使系统在活跃设备数变化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在该方案中,首先将需要发送的消息序列的前Bp个比特做为索引,选择一对导频序列和交织器。然后,利用选中的交织器对消息序列进行编码、调制和交织,并将选中的导频序列与交织后的调制序列进行叠加来得到发送信号。针对该传输方案,提出基于最小错误概率的功率优化方案来得到不同活跃设备数下的最优功率分配比例,设计了叠加导频检测消除和多用户检测译码的两阶段检测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叠加导频传输方案可以使基于前导序列的无标识随机接入方案和基于前导的稀疏无标识随机接入方案的性能分别提升约1.6~2.0 dB和0.2~0.5 dB,可以灵活地改变所能承载的活跃设备数量,并具有较低的译码复杂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77GHz宽带低副瓣毫米波微带天线设计
    范文颖, 侯庆文, 陈先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5): 109-116.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5.013
    摘要832)   HTML120)    PDF(pc) (1591KB)(281)    收藏

    针对微带天线带宽较窄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地下煤矿机器人环境感知的宽带低副瓣毫米波微带阵列天线。该毫米波天线阵列由主辐射单元层、寄生贴片层以及空气层构成。主辐射单元采取道尔夫-切比雪夫阵列综合方法以实现低副瓣特点,空气层和寄生单元通过降低等效介电常数及增加新的谐振点有效展宽天线带宽,T形功分器馈电网络设计实现良好的阻抗匹配。HFSS仿真结果表明,天线的-10 dB阻抗带宽为7 GHz,工作频率为76.6~83.6 GHz,E面最大副瓣电平为-15 dB,H面最大副瓣电平为-24 dB,最大增益为17 dBi,满足了毫米波雷达远近距离切换和复杂散射介质回波灵敏度的应用需求。与目前的77 GHz毫米波天线相比,此天线有效降低了副瓣电平,进一步拓展了工作带宽,提高了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分辨率。针对地下煤矿复杂的地磁环境特点,该天线所具有的强抗干扰能力和高分辨率等性能在地下巷道环境感知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融合自注意力机制与CNN-BiGRU的事件检测
    王侃, 王孟洋, 刘鑫, 田国强, 李川, 刘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5): 181-188.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5.021
    摘要630)   HTML118)    PDF(pc) (1535KB)(281)    收藏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的事件检测已得到广泛研究。然而卷积神经网络只能考虑卷积窗口内的局部信息,忽略了词语的上下文联系。循环神经网络存在梯度消失和短期记忆的问题,且其变体门控循环单元无法得到每个词语的特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与卷积双向门控循环单元模型的事件检测方法。该模型将词向量和位置向量作为输入,不仅能够通过卷积操作提取不同粒度的词汇级特征,通过双向门控循环单元提取句子级特征,而且通过自注意力机制考虑全局信息,关注对事件检测更重要的特征。将提取的词汇级特征和句子级特征拼接作为联合特征,通过softmax分类器进行候选词分类,从而完成事件检测任务。实验结果显示,在ACE2005英文语料上,事件检测中触发词识别和分类的F值分别达到78.9%和76.0%,优于基线事件检测方法的结果,且模型表现出更好的收敛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自注意力机制与卷积双向门控循环单元模型有良好文本特征提取能力,提升了事件检测的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融合上下文感知注意力的低光图像去雾网络
    王柯俨,成吉聪,黄诗芮,蔡坤伦,王威然,李云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23-32.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03
    摘要462)   HTML31)    PDF(pc) (2849KB)(277)    收藏

    现有的低光去雾算法因受图像光照强度低、光照不均匀等影响,其去雾后的图像存在细节丢失、色彩失真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融合上下文感知注意力的低光图像去雾网络(ACANet)。首先,在基准网络中引入层内上下文感知注意力模块,分别从通道维度和空间维度结合全局视角辨识和加权同一尺度下的重要特征,使网络突破局部视野的约束,更加高效地提取图像纹理信息;其次,引入层间上下文感知注意力模块,通过投影操作将高级特征映射到信号子空间,以实现不同层之间多尺度特征信息的高效融合,进一步提升对图像细节的重建;最后,引入CIEDE2000色偏损失函数,通过CIELAB色彩空间对图像色调进行约束,并与L2损失一起联合优化网络,使网络准确地学习图像色彩,以解决图像的严重色偏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多个数据集上的客观指标均优于现有去雾算法,其峰值信噪比指标较基准网络提高了8.8%,且主观去雾效果更彻底,恢复图像细节更丰富,色彩还原度更好,更接近于真实图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车载毫米波雷达时域测高技术研究
    沈文皓,杨明磊,郭俊磊,胡晓宇,刘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5): 9-17.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5.002
    摘要750)   HTML214)    PDF(pc) (1581KB)(245)    收藏

    针对当前一般的车载雷达不具备目标高度测量能力,或是实现成本高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毫米波段下使用单天线时域信息的单散射点目标高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了车载环境下地面反射后多径信号与直达信号干涉产生的多径效应,在汽车行进过程中获取不同距离时待测目标的回波功率,通过插值使采样点在距离倒数上均匀化,进而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出目标的高度信息。首先推导了车载环境下多径效应存在的条件,构建了毫米波段下通过地面的镜面反射而产生多径效应的几何模型,进而拓展到目标回波的数学模型;其次,详细分析了可能对目标高度测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如车载雷达的安装高度、采样间隔和距离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多种优化和改进建议;最后,通过仿真以及模拟高度测量实验获得的实测数据结果显示,使用该方法对单散射点目标进行高度测量具有可行性。相较于现有方法,该方法实现车载环境单散射点目标高度测量有着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2.5 MHz谐振频率GaN基LLC谐振变换器设计
    张润玉, 何云龙, 郑雪峰, 张俊杰, 周翔, 马晓华, 郝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4, 51 (5): 1-8.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40910
    摘要353)   HTML65)    PDF(pc) (2926KB)(243)    收藏

    直流-直流变换器是航天二次电源的核心部件之一,体积小、重量轻、高功率的变换器是航天电源未来发展的趋势。提高变换器开关频率是缩减整机体积与重量、提升变换器性能的重要手段,所以,“高频化”是未来直流-直流变换器的重要发展趋势。使用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作为开关器件,研究了在电路实现软开关的情况下,特定GaN器件对LLC谐振变换器可实现的最大工作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保持软开关特性的情况下,GaN器件的输出电容越小,作为LLC谐振变换器的开关器件时可以使变换器实现的最高频率越大,但是GaN器件本身的损耗也会随之增加。针对损耗与高频的折衷关系,建立了精确的GaN器件损耗模型,为效率最优方案提供参考。并针对270 V输入、28 V输出、200 W额定功率的GaN基LLC谐振变换器做出了详细分析,通过使用GaN器件实现了2.5 MHz的高频变换器,整机功重比达到3.1 kW/kg,转换效率峰值为92.8%。原理样机验证了该设计方法可以实现更高频的LLC变换器,为未来制作高频变换器提供了设计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交叉熵的1位DAC大规模MIMO预编码方案
    张航宇, 张锐, 廖方圆, 李勇朝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6): 1-8.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6.001
    摘要414)   HTML594)    PDF(pc) (953KB)(239)    收藏

    大规模多进多出系统具有空间分辨率高、频谱效率大、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其采用1位数模转换器可以显著地减少系统的功耗,降低硬件的复杂度及部署的成本。然而1位数模转换器会引入量化噪声,导致线性预编码后的符号严重失真,系统误比特率极度下降,且随着信噪比增加而过早地达到饱和。针对该问题,与线性预编码不同,非线性预编码方案将量化的影响考虑在内,直接设计量化后的符号,可大幅度地提升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在该系统下,考虑到1位数模转换器量化后的符号属于有限集合且集合元素少,从组合优化的角度对1位量化下非线性预编码问题重新建模,并提出基于交叉熵算法的非线性预编码求解方案。这种方案通过最小化交叉熵自适应地更新每次迭代预编码向量中各元素的概率分布,可快速地收敛得到预编码向量,同时该方案易扩展至采用多位数模转换器的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在高信噪比下误比特率性能优于现有基于凸优化的方案,对信道估计错误具有鲁棒性,且适用于多位数模转换器的系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并行传输编码缓存问题研究
    林霄,罗松,刘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11-22.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02
    摘要371)   HTML39)    PDF(pc) (936KB)(231)    收藏

    基于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并得到更好的低延迟效果的目的,缓存技术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缓存技术,编码缓存技术通过巧妙创造多播机会,使得服务器的一次广播传输能够同时满足多个用户的不同需求,从而得到全局缓存增益。考虑一个并行传输的编码缓存网络,其中服务器可以向所有用户广播消息,同时,用户之间也可以互发信息。提出了一种非编码预存储的编码缓存方案,该方案可分为三个阶段:预缓存阶段、分配阶段和交付阶段,通过向服务器和用户网络预先分配不同的工作量来获得最佳的传输延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并行传输缓存交付方案相比于单独进行服务器多播传输或单独进行D2D网络节点之间的传输,具备更好的实现效果。同时,所提方案在考虑两种不同信道的传输能力差距后,得到了比忽略信道传输能力时更好的实现效果。最后,证明了在非编码预存储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并行传输缓存交付方案在服务器广播信道与D2D网络传输信道的信道容量相同且用户缓存资源充足时的最优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面向流量预测的时间相关图卷积网络构建方法
    张可涵,李红艳,刘文慧,王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5): 11-20.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1103
    摘要316)   HTML32)    PDF(pc) (4522KB)(219)    收藏

    现有数据中心虚拟网络中流量预测方法难以表征链路之间相关性,导致数据中心网络流量预测精度难以提升。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时间相关图卷积神经网络(TC-GCN),使能数据中心网络链路流量的时间和空间相关性表征,提升了流量预测精度。首先,构建具有时间属性的图卷积神经网络邻接矩阵,解决虚拟网络链路间流量异步性导致的预测偏差问题,实现了链路相关性的精准表征;其次,设计基于长/短窗口图卷积神经网络加权的流量预测机制,利用有限长度长/短窗口适配流量序列的平滑段与波动段,有效避免了神经网络梯度消失问题,提升了虚拟网络的流量预测精度;最后,设计了一个误差加权单元对长短窗口图卷积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进行加权求和,该网络的输出即为链路流量的预测值。为保障结果的实用性,基于真实的数据中心网络数据对所提时间相关图卷积网络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预测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图卷积神经网络流量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改进CG迭代算法
    刘刚,娄增进,林勤华,郭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4): 8-15.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4.002
    摘要621)   HTML110)    PDF(pc) (975KB)(213)    收藏

    大规模多入多出技术以其高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成为未来移动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随着用户天线数目的增加,多入多出检测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会急剧增加,导致在实际系统中难以快速、有效地实现。针对大规模多入多出检测计算复杂度高、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共轭梯度迭代算法。首先将理查森迭代算法的初始矩阵作为牛顿迭代算法的初始矩阵进行迭代;随后将迭代结果作为共轭梯度迭代算法的迭代初始矩阵进一步迭代,在保持较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实现快速收敛;最后通过理论定量分析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了多种大规模多入多出检测算法在误码率性能和收敛速度方面的性能。结果表明,相比其他算法,所提算法具有更低的计算复杂度和更快的收敛速度。在调制方式为64QAM、天线规模为32×256或64×1 024时,仅需要3次迭代,检测性能即可接近最小均方误差算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平滑交互式压缩网络的红外小目标检测算法
    张铭津, 周楠, 李云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4, 51 (4): 1-14.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1203
    摘要385)   HTML42)    PDF(pc) (3393KB)(212)    收藏

    红外小目标检测是对地观测、抢险救灾等诸多领域的重要课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红外小目标通常只占据几十个像素且分布在整个背景中,因此大范围内探索图像特征之间的语义信息以挖掘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差异对检测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然而,传统卷积神经网络的编码局域性与计算资源的巨大需求削弱了网络捕获小目标形状和位置的能力,极易产生漏检与虚警。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平滑交互式压缩网络模型,主要包含平滑交互模块与交叉关注模块。平滑交互模块在拓展特征图感受野的同时增添其依赖性,提升了网络在复杂背景条件下检测性能的鲁棒性。交叉关注模块综合考量信道的贡献度与剪枝的可解释性,从而动态融合不同分辨率的特征图。最后,在公开的SIRST数据集和IRSTD-1K数据集上的大量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网络可以有效地解决目标丢失、虚警率高、视觉效果不佳等问题。以SIRST数据集为例,与性能第2的模型相比,IoU、nIoU和Pd分别提高了约3.05%、3.41%和1.02%;Fa和FLOPs分别降低了约33.33%和82.30%。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极化码在水下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邢莉娟,李卓,王庆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33-41.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04
    摘要358)   HTML25)    PDF(pc) (1004KB)(201)    收藏

    为了验证不同水质条件对水下光通信的影响,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算法模拟了水下光信道的离散冲激响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具有抗衰落优点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搭建了水下光通信系统,针对收发端已知信道状态信息前提下,采用16正交幅度调制方式,结合蒙特卡罗构造算法完成极化码的构造,译码端使用基于循环冗余校验辅助的串行抵消译码算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水下光通信系统中的极化码编译码方案。通过实验验证了不同水质条件下码长等参数对极化码性能的影响,证明了在高信噪比时,极化码相比同等码长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在不同水质下具有0.2 dB~0.6 dB左右的性能增益;随着水质环境越差,其渐进性能优势表现得越明显,且不会出现误码平层的问题。极化码的编码结构更加清晰简单,译码复杂度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相差不大,且在译码中不需要多次迭代。因此相比于其他编码方案,极化码具有较低的编译码复杂度,在水下光通信场景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多尺度显著性目标检测网络
    刘迪,郭继昌,汪昱东,张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4): 118-126.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4.014
    摘要621)   HTML25)    PDF(pc) (2670KB)(198)    收藏

    目前大多数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会受到图像复杂背景的干扰并且会出现检测结果亮度不均匀、边缘模糊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多尺度显著性目标检测网络方法。首先,网络以编码器-解码器架构为基础,并采用在编解码过程中连接相邻层特征的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以便于捕捉到图像中不同尺度的显著性目标;其次,在网络中融合注意力机制,用以关注特征的空间信息和通道信息,目的是得到均匀完整且边缘更加清晰的显著性目标检测结果;最后,在编码器与解码器之间使用一种并行多分支结构即上下文特征提取模块实现不同感受野下的特征提取,进一步提升显著性目标检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ECSSD显著性目标检测数据集上检测平均绝对误差MAE和F-measure指标,相较于对比网络至少有10%和0.7%的提高。所提网络不仅能准确定位显著性目标并使其均匀显示,而且在复杂背景下能够精确预测显著性目标边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一种聚类辅助的智能频谱分配技术研究
    赵浩钦, 杨政, 司江勃, 石嘉, 严少虎, 段国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6): 1-12.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1006
    摘要280)   HTML32)    PDF(pc) (3593KB)(195)    收藏

    针对传统频谱分配方案在大规模、高动态电磁频谱战系统中频谱利用率低的问题,开展智能频谱分配技术研究。首先构建复杂高动态电磁频谱作战场景,并在雷达、通信、干扰等多类型设备共存条件下,将复杂电磁环境频谱分配建模为最大化接入设备数量的优化问题。其次,提出一种基于聚类辅助的智能频谱分配算法,针对集中式资源分配算法面临动作空间维度爆炸的问题,使用多DDQN网络表征各节点的决策信息。再基于肘部法则与K-means++算法,提出多节点协同方法,簇内节点通过共享动作信息进行链式决策、簇间节点独立决策,辅助DDQN算法智能分配资源。通过设计状态、动作空间和奖励函数,并采用变学习速率实现算法快速收敛,最终各节点能够根据电磁环境变化,动态分配频/能等多维资源。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电磁环境下,当节点数为20时,所提算法的可接入设备数较贪婪算法提升了约80%,较遗传算法提升约30%,更适用于动态电磁环境下多设备的频谱分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可见光通信数字基带系统设计及其FPGA实现
    王鹤潼,牛书强,施会丽,王平,郭立新,刘忠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4): 31-38.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4.005
    摘要589)   HTML35)    PDF(pc) (1966KB)(192)    收藏

    可见光通信物理层主要使用的非对称限幅和直流偏置两种光正交频分复用方案,只能在频谱效率与功率效率间选择其一。为了兼顾二者,基于自适应偏置的光正交频分复用提出了一种适于可见光通信的数字基带系统设计方案,并通过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搭建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硬件平台对该方案进行了实现和验证。研究中首先通过自适应偏置光正交频分复用的MATLAB离线实现验证了使用光正交频分复用信号在室内进行可见光通信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数字基带系统中使用的参数。其次给出了可见光通信数字基带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后基于该方案,通过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搭建了室内可见光通信硬件平台,并对收发端主要模块进行介绍。测试表明所提出的可见光通信数字基带系统有效提高了频谱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系统能耗。其中物理层特殊的帧结构设计提高了快速傅里叶变换窗口检测的准确性和信道估计与均衡的能力,从而有效降低了误码率,保证了通信传输速率,进而提升了数字基带系统的整体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注意力机制的SAR图像车辆目标检测网络
    张强, 杨欣朋, 赵世祥, 卫栋栋, 韩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1): 36-47.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1.005
    摘要796)   HTML45)    PDF(pc) (4278KB)(187)    收藏

    在SAR图像车辆目标检测过程中,车辆轮廓定位不仅能够提供车辆位置信息,而且还能够为车辆状态分析提供依据,是SAR图像理解的关键步骤。但SAR图像中乘性斑点噪声会对轮廓定位造成干扰,增加车辆目标检测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注意力机制的SAR图像像素级车辆目标检测网络。该网络由目标筛选、目标定位和轮廓细化三个模块构成。目标筛选在一个轻量级的特征提取网络中采用通道注意力和自注意力机制,在抑制噪声影响的同时对包含目标图像进行快速筛选,并提供稳定的定位热力图;目标定位利用掩码交叉注意力机制根据定位热力图优化粗尺度特征细化目标定位,并融入细尺度信息改善目标轮廓细节;轮廓细化通过轮廓点筛选消除上采样及噪声带来的轮廓不确定点获取准确的轮廓像素点置信度。对MSTAR数据集进行车辆像素级标注,建立SAR图像车辆数据集及大场景图像数据集用于网络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具有良好的像素级检测性能,可实现大场景SAR图像中车辆目标的快速精确检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利用非局部上下文信息的遥感图像小目标检测
    李阳阳, 毛鹤亭, 张小龙, 陈彦桥, 柴兴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5): 117-124.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5.014
    摘要566)   HTML89)    PDF(pc) (1420KB)(184)    收藏

    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被成功应用到遥感领域。但是由于遥感图像覆盖面广,而小目标的有效信息少且定位困难,想要精确地检测出小目标并不容易。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图像中的非局部特征以及上下文信息来提高小目标检测的质量。首先采用改善特征金字塔网络和跨层注意力网络的组合结构作为主干网络,改善特征金字塔网络用于提取小目标丰富的特征信息,跨层注意力网络用来提取非局部信息并均衡分配给各层;其次使用上下文转移模块,将包含了非局部特征的上下文信息传递给对应的感兴趣区域;最后采取级联网络作为检测网络,改善小目标定位框质量。在Small-DOTA、DIOR和OHD-SJTU-S遥感图像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3个数据集的平均精度均值都达到了最高;在DIOR数据集中包含小目标比较多的船、车辆和风车3个类别上,该算法的平均精度也是最高。这说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能进一步改善遥感图像小目标检测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一种改进CenterNet的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
    李悦言, 程培涛, 杜淑幸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5): 137-144.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5.016
    摘要955)   HTML118)    PDF(pc) (4599KB)(184)    收藏

    CenterNet算法结构复杂,导致其参数量大、计算复杂度高和检测速度较慢。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CenterNet-encoder算法。该算法使用深度为104层的沙漏网络作为backbone,并将其中的残差模块替换为fire模块来减少算法的参数量,提高算法的计算速度;另外,在backbone和head之间加入了编码层,在不损失分辨率的同时增大了感受野,减少了内存的占用,让输出囊括更多尺度的信息;最后,使用均方误差损失进行边界框的回归,加快算法的收敛,进一步提升了算法的检测精度。CenterNet-encoder算法最终在MS-COCO test-dev数据集上的平均检测精度为40.5%,参数量为47×106。在AMD5900X/32GB/RTX3090环境配置下,检测速度达到了18帧/s。实验结果表明,CenterNet-encoder算法虽然牺牲了一定的精度,但参数量比原算法下降了约77.6%,同时检测速度提升了约69.3%。与其他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相比,在参数量、推理时间和检测精度上也有一定的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GCN-GRU: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检测模型
    陈俊杰, 邓洪高, 马谋, 蒋俊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5): 60-67.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5.007
    摘要768)   HTML95)    PDF(pc) (2848KB)(172)    收藏

    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实时监测环境的解决方案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由于网络中的传感器容易受到复杂工作环境和自身硬件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故障,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检测在其应用领域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故障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图卷积网络和门控循环单元的故障检测模型GCN-GRU,该模型由输入层、时空处理层和输出层组成。输入层接收传感器网络数据和由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的图模型并将其传输至时空处理层;在时空处理层中,运用图卷积网络提取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故障在高维空间的特征,并将其构造为时序序列的高维数据作为门控循环单元的输入,之后通过门控循环单元对传感器网络数据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演化特征进行提取和融合,最后在输出层得到故障检测结果。为了评估GCN-GRU模型的性能,将其与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检测算法进行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GCN-GRU模型相较于对比算法显著地提高了故障检测率并降低了虚警率,能更有效地识别出故障传感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导航卫星星地双基SAR时频同步误差估计方法
    遆晶晶, 索志勇, 王婷婷, 赵秉吉, 张乐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42-53.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05
    摘要322)   HTML20)    PDF(pc) (6117KB)(172)    收藏

    为验证长合成孔径时间下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对地成像的机理,采用北斗3号IGSO导航卫星作为照射源,地面静止接收的星地双基构型进行等效性验证。针对导航卫星信号特点和星-地双基合成孔径雷达面临的时间频率同步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回波数据估计导航卫星测距码延迟误差,并进行误差修正的星地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回波数据时频同步误差估计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导航卫星脉冲重复频率对一维直达波信号和反射波信号进行了二维划分,保留了整个采集信号的完整性,通过直达波信号距离向匹配滤波获得非理想采样环境下正确的峰值位置序列,并利用此峰值位置序列完成直达波信号和反射波信号的时间同步误差补偿以及本地测距码的修正,解决了北斗3号IGSO导航卫星星地双基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过程中存在时间同步后距离脉压信号包络分布与理论推导模型失配的问题;然后利用修正后的本地测距码对直达波信号匹配滤波获得直达波峰值相位矢量;最后利用此峰值相位矢量对反射波信号进行频率误差补偿和成像处理。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一种智能超表面辅助的非视距安全通信方法
    高建邦, 高国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64-70.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07
    摘要323)   HTML20)    PDF(pc) (936KB)(170)    收藏

    针对发射机与期望用户之间存在阻挡时的非视距物理层安全传输问题,提出了智能超表面辅助的阵列天线物理层安全通信方法。首先,建立智能超表面阵列天线系统模型,通过阵列天线直传链路和智能超表面反射链路完成无线系统的安全通信。随后,针对窃听者被动接收信号,无法确定窃听者具体位置的情况,提出了在确保期望用户可靠接收信号的同时以最大化人工噪声干扰功率为目标联合优化发射波束成形矢量和智能超表面反射系数矩阵的优化方法。最后,分析优化问题,并利用辅助变量和半定松弛等方法得到最优解,达到抑制窃听者接收信号的同时,确保期望用户可靠和安全通信的目的。仿真实验证实,智能超表面辅助的物理层安全通信方法提高了非视距场景下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卫星互联网路由技术综述
    魏雯婷, 伏丽莹, 王琨, 卢雪玉, 周兆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4, 51 (5): 9-23.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40503
    摘要347)   HTML41)    PDF(pc) (2816KB)(169)    收藏

    卫星互联网呈现全球覆盖、灵活接入、可靠传输的发展趋势,是构建广覆盖、巨连接、立体化、全方位、全天候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关键。由于星座规模快速扩张、网络拓扑高度复杂以及业务需求多元动态,卫星互联网的传输压力与日俱增。路由技术负责卫星之间数据传输路径选择与数据转发,是提升星间数据传输效率和保障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在高移动性、高时延、高动态通信以及空间环境复杂的星间组网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以卫星互联网星间路由技术为研究对象,概述了卫星互联网的基本组成架构及工作模式。根据星间组网所面临的挑战,从动态信息感知、网络故障建模及跨层混合组网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星间路由的主要技术路线并分析了星间路由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现有的各类解决方法在星上计算及存储能力受限时的适用性。最后结合当前卫星互联网路由技术的瓶颈与新兴网络技术,对未来卫星互联网路由技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一种采用信号虚拟分解的多址接入方法
    李钊,胡娇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1): 12-18.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1.002
    摘要587)   HTML68)    PDF(pc) (1629KB)(166)    收藏

    多用户通信系统中的共道干扰是制约无线通信系统性能改善的关键因素。现有的基于信号处理的多用户传输方法在调整信号以避免共道干扰的同时,也会损害以这些信号为载体的数据传输的性能。利用无线信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一种基于信号虚拟分解的多址接入方法,通过引入一个调和发射机,并使该调和发射机发送一个调和信号,调和信号与公共接收机处的多用户信号相互作用,可以使公共接收机无干扰地恢复出相互正交的多路期望信号。所提方法不仅能够避免期望发射机因对其发射信号进行调整而导致的期望信号传输质量的降低,而且不存在因公共接收机抑制干扰导致的期望信号功率损失问题。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已有方法,当信噪比超过0分贝时,所提方法对多用户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功率归一化频谱效率的改善超过10%。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面向带宽受限场景的高效语义通信方法
    刘伟, 王孟洋, 白宝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4, 51 (3): 9-18.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40203
    摘要254)   HTML41)    PDF(pc) (1035KB)(166)    收藏

    语义通信为通信系统优化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然而,目前语义通信的研究忽略了通信开销的影响,未考虑语义通信性能和通信开销的关系,导致带宽资源受限时语义通信性能难以提升。为此,针对带宽受限场景,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瓶颈的语义通信方法。首先,该方法采用Transformer模型进行语义和信道联合编解码,并设计特征选择模块以识别和删除冗余语义信息,构建了端到端语义通信模型;进而考虑语义通信性能与通信开销之间的折衷关系,基于信息瓶颈理论设计损失函数,在保证语义通信性能的同时,降低通信开销,完成语义通信模型的训练和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欧洲议会平行语料库上,与基线模型相比,所提方法在保证通信性能的同时可降低约20%~30%的通信开销,在相同带宽条件下该方法的BLEU分数可提升约5%。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语义通信开销,从而提升带宽资源受限场景下的语义通信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加权分数傅里叶辅助的上行NOMA隐蔽通信
    段正祥, 杨欣, 张兆林, 王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54-63.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06
    摘要274)   HTML12)    PDF(pc) (1245KB)(164)    收藏

    针对一个具有两阶段检测器的上行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提出了随机功率分配和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来实现隐蔽通信。在该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中,存在一个可靠用户和隐蔽用户传输信息给基站,同时存在一个监听者企图侦察隐蔽用户的通信行为。设计了一种两阶段检测器,包括能量检测阶段和相似度检测阶段。通过相似度检测阶段为能量检测阶段提供先验概率,降低检错概率。针对所设计的两阶段检测器,提出了一种随机功率分配和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方案去掩盖隐蔽用户的传输,其中可靠用户采用随机功率分配而隐蔽用户采用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给出了期望最小检错概率、可靠用户及隐蔽用户的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并进行了仿真。在隐蔽约束和可靠约束下研究了最大期望隐蔽速率,以优化可靠用户的功率分配。研究表明,所设计的检测器有更低的期望最小检错概率,并改进了系统的隐蔽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视觉拐弯:转角视野盲区无线感知监测算法
    王潮, 周梦, 丁寅凡, 汤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197-204.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20
    摘要236)   HTML20)    PDF(pc) (2118KB)(162)    收藏

    驾驶人视野盲区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一个关键问题。现有的摄像头、转角镜以及传感器在感知环境时容易受到天气或光线不足的影响,从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因此,基于Wi-Fi网络低功耗、低成本、全天时的泛在感知能力,提出一种基于无线信道状态智能化感知的盲区动态对象监测系统。在类似转角或拐弯的场景下,通过无线感知技术与模式识别,提前监测是否有行人即将进入与行进方向垂直的车辆视野盲区的行为,实现“视觉拐弯”,从而预警来往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盲区监测系统在5 m范围内的视野盲区中实现行人检测的平均精确度可达到96%,具有鲁棒性与普适性等优势。与传统的监测方式相比,该系统在黑暗环境下能良好地工作,同时不会侵犯人们的隐私,在复杂城市交通网络中具备应用潜力,对社会改善交通状况、保障行人出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改进奇异值分解的海杂波抑制算法
    国强,陈佳甜,戚连刚,CHORNOGOR Leoni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188-196.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19
    摘要380)   HTML15)    PDF(pc) (2180KB)(159)    收藏

    针对强海杂波背景下海面运动目标回波信号难以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奇异值分解和双延迟线对消算法相结合的海杂波抑制算法。首先将脉冲压缩后的目标回波信号按周期重排成快慢时间维度矩阵,进行周期奇异值分解;然后构造出信号所对应奇异值的阈值和输入信杂噪比的关系,利用阈值对奇异值指数比进行判决,实现自适应区分海杂波和目标信号;最后对重构后的目标信号进行双延迟线对消,抑制杂波的同时确保目标信号的损失降到最低。采用实测数据对算法性能进行实验验证,相比于现有的海杂波抑制算法,所提方法能够适应目标回波序列信杂噪比的变化,在输入信杂噪比为-30 dB下仍能抑制大部分杂波并准确检测信号,由此验证了新算法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和更优的检测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自适应安全的支持模式匹配的流加密方案
    李一鸣,刘胜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4): 1-10.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4.001
    摘要277)   HTML32)    PDF(pc) (1249KB)(159)    收藏

    支持模式匹配的流加密方案为同时实现模式匹配以及用户隐私保护提供了解决思路。一方面,支持模式匹配的流加密方案可以对加密后的消息进行模式匹配操作,即通过密文查找某个关键字是否出现在明文中或出现在明文消息的哪些位置;另一方面,支持模式匹配的流加密方案的安全性保证了除模式匹配的结果外,不会泄露关于明文消息的任何额外信息。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支持模式匹配的流加密方案的工作,但尚没有支持模式匹配的流加密方案能够同时满足基于非交互式安全假设(特别是基于后量子假设)实现、具有自适应安全性以及支持带通配符的模式匹配。针对这一问题,首先,以函数加密方案为组件提出了一个支持模式匹配的流加密方案的通用构造方案。该通用构造方案具有自适应安全性且支持带通配符的模式匹配;进一步地,使用已有的基于容错学习假设的函数加密方案对支持模式匹配的流加密方案的通用构造方案进行实例化,并由此得到了一个基于非交互式后量子假设(容错学习假设)、具有自适应安全性和支持带通配符模式匹配的流加密实例化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格上身份基可追踪环签名方案
    叶青,陈晴晴,豆永鹏,张静,汤永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161-168.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16
    摘要348)   HTML16)    PDF(pc) (794KB)(157)    收藏

    环签名是一种可为签名者提供无条件匿名保护的特殊数字签名。而可追踪环签名是环签名的一种变体,旨在防止签名者滥用环签名的匿名性,即可追踪环签名为签名者提供的匿名性不是无条件的,在签名者的某些行为下会导致其身份被泄露。可追踪环签名在电子投票系统和电子现金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针对目前格上可追踪环签名方案基于PKI体制构造,存在复杂的数字证书管理负担,文中将基于身份密码学与格上可追踪环签名相结合,提出第一个格上身份基可追踪环签名方案。与以往可追踪环签名方案不同,所提方案依据Baum等格上可链接环签名方案的框架,采用原像取样和拒绝采样等技术构造,避免使用臃肿的零知识证明技术。随机预言模型下,所提方案可被证明满足标签可链接性、匿名性以及抗陷害性,方案的安全性可规约至SIS和ISIS问题。另外,与相关方案相比,所提方案在时间开销和存储开销上也具有一定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一种改进Unet网络的遥感影像分割算法
    李娇娇, 刘志强, 宋锐, 李云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6): 67-75.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6.009
    摘要838)   HTML174)    PDF(pc) (3496KB)(156)    收藏

    现有的遥感影像分割算法将边缘信息和语义信息进行简单的结合,往往不能确保语义建模的整体改进。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Unet网络的遥感影像分割算法。该算法在基础编码器的基础上添加了边缘提取模块,此模块融合骨干网络所提取的语义特征信息以及由输入图像经过Canny算子和膨胀数学形态学操作获得的边缘特征信息,更好地学习了遥感影像的边缘。为了进一步获取遥感影像全局信息以提高分割精度,提出了边缘引导上下文聚合模块。该模块通过捕获边缘区域的像素和物体内部像素之间的长距离依赖关系,通过聚合上下文信息而加强类内一致性。在"天智杯 "人工智能挑战赛数据集的测试下,改进后的模型总体准确度达到84.5%,平均交并比达到68.6%,精度与经典Unet模型相比分别提高了5.3%和9.2%。改进后的模型在ISPRS Vaihingen和Potsdam基准数据集上总体准确度分别达到了91.2%和91.6%,更适于精确的遥感影像分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一种SPMA协议的动态阈值设置方法
    丁峰,史琰,赵雄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5): 37-46.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5.005
    摘要762)   HTML89)    PDF(pc) (1631KB)(156)    收藏

    基于统计优先级的多址接入SPMA(Statistical Priority-based Multiple Access)协议出现于TTNT(Tactical Targetting Network Technology)数据链中,是一种基于随机竞争思想的接入方式。该协议联合使用时域和频域资源,并将上层业务划分优先级,通过对比阈值和信道占用来评估信道接入状态并控制各个优先级业务的接入行为。然而,SPMA协议中的固定阈值设置方法存在不能灵活应对通信业务变化的问题,造成时频资源浪费,难以保障异构业务服务质量。因此,提出了基于帧成功传输概率的动态阈值设置方法。该方法利用帧成功传输概率来反映网络实时负载情况,通过对比当前的帧成功传输概率和最高优先级业务的帧成功传输概率来动态调整各个优先级的阈值,使得各优先级业务按需地接入信道,从而维护网络吞吐量的稳定,在提高信道利用率的前提下,保障高优先级业务的接入时延为毫秒级且传输成功率不低于99%。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5G毫米波雨衰减链路传播模型及通信性能
    杨瑞科,高霞,武福平,李仁先,周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4): 24-30.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4.004
    摘要538)   HTML103)    PDF(pc) (719KB)(154)    收藏

    针对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全天候应用需求,提出了降雨环境下毫米波传播链路衰减率(特征衰减)和雨衰减信道状态的概率分布模型。采用K-S拟合优度检验方法,对北京、海口地区1951~2019年的降水观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分析,指出我国典型地区的降雨率分布特性更好的服从韦布尔分布。基于韦布尔降雨率分布和降雨衰减率的计算方法,推导给出了毫米波通信链路上雨衰减的概率密度函数模型。考虑毫米波在降雨信道的传播特性,根据得到的雨衰减概率密度函数模型,研究得到了雨衰减信道状态的概率分布函数模型,能有效的预测降雨环境下毫米波通信链路的信道衰减状态。进一步在M-QAM调制下,分析了毫米波通信降雨链路的平均误码率、信道容量和中断概率等。这对于毫米波通信网络在降雨环境下的推广和应用及电信运营商对链路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利用高斯牛顿迭代的时频差无源定位算法
    汤建龙, 解佳龙, 薛成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1): 19-28.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1.003
    摘要685)   HTML42)    PDF(pc) (2883KB)(152)    收藏

    针对传统高斯牛顿迭代法在时差-频差定位中因迭代初始值不准而易出现的不收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约束加权最小二乘(CWLS)的高斯牛顿迭代定位算法。该算法首先将定位问题中关于目标位置、速度的时差-频差非线性定位方程转化为伪线性方程,分步估计目标位置、速度初始值;为实现初始值的精确估计,将目标位置与辅助变量等式约束关系松弛为二阶锥约束(SOCP)条件;引入随机鲁棒最小二乘(SRLS)构建新的线性关系,当新线性关系的最小二乘解不满足二阶锥约束条件时,使用半定规划(SDP)技术求解目标位置的估计解,通过获得的目标位置来对目标速度进行求解;获得目标参数估计初始值后,建立时差-频差定位系统下关于目标位置与速度的高斯牛顿迭代方程,利用高斯牛顿迭代对目标参数进行寻优求解,该迭代过程不需要引入辅助参数,可以直接得到目标参数。仿真实验表明,所提算法对近场目标与远场目标均有很好的定位效果,较已有经典两步加权算法,其鲁棒性好、定位精度高。同时,仿真结果表明了高斯牛顿迭代方程时对初始值优化的必要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B样条曲面三维扩展目标跟踪算法
    陈振,李翠芸,李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101-111.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11
    摘要364)   HTML10)    PDF(pc) (6478KB)(143)    收藏

    在目标跟踪中,三维扩展目标跟踪的实现通常需要多角度的大量量测数据,单传感器所获得的量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完整性上来说,都不能良好地满足三维形状估计的要求。针对低量测率下现有的三维扩展目标跟踪算法形状跟踪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样条曲面的泊松多伯努利混合滤波算法。首先,利用小波聚类对多传感器获得的三维空间量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量测簇,在提取有效信息的同时保证算法的效率;然后,对量测簇进行划分,获得控制矩阵,控制矩阵基于B样条的控制点原理实现,因此能够表征复杂三维形状的参数,利用控制矩阵与B样条曲面拟合获得三维扩展目标的形状;最后,将B样条融入泊松多伯努利混合滤波器,扩展到三维目标跟踪,预测和更新扩展目标运动状态和形状参数。经仿真实验和真实点云数据集的验证,所提算法能够对三维扩展目标的运动状态和扩展形状实现良好的跟踪效果,且能够实现不规则三维形状的估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一种引入注意力机制的红外目标检测方法
    杨子轩,肖嵩,董文倩,曲家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3): 28-35.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3.004
    摘要432)   HTML25)    PDF(pc) (1452KB)(143)    收藏

    针对红外目标纹理细节少、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在红外检测场景下引入注意力机制的Cascade-RCNN算法,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红外场景的注意力机制以提升算法检测精度。由于基于深度学习的注意力机制常在可见光数据集上进行性能验证,首先在红外检测数据集上测试常见于可见光场景注意力机制的检测精度,对于以上注意力机制在红外目标检测场景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提出一种显隐性通道交互的注意力机制,主要由显性特征交互和隐性特征交互两种方式组成;在显性特征交互方式上采用因子分解机的方法,在隐性特征交互方式上采用全连接层的方式;最后将两种交互方式通过全连接层到同维希尔伯特空间并进行信息融合,将通道关系从显性和隐性角度进行建模。同时,提出一种局部池化替换全局池化以获取更多红外目标空间纹理信息,结合在空间维度上使用多尺度卷积提取不同感受野的目标信息,进一步提升了算法精度。在FLIR公开红外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相比于基准算法Cascade RCNN,新方法在不引入过多参数量的同时,检测性能在不同的骨干网络上有2%左右的mAP提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意图驱动的自动驾驶网络技术
    冷常发,杨春刚,彭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4): 60-70.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4.008
    摘要628)   HTML32)    PDF(pc) (1663KB)(142)    收藏

    由于终端用户、垂直行业和内容提供商等对未来网络的灵活性和智能性等提出更高要求,所以网络服务多样化,网络结构复杂化,迫切需求网络规划、管理、运维和优化等自主化,最终实现网络意图服务意图的高度自治。为降低网络管理的复杂度,提升网络自优化的程度,需探索和利用自动化、意图驱动网络、人工智能和策略自动生成等新技术实现自动驾驶网络。自动驾驶网络把意图驱动网络作为当前网络演进的愿景,依托其意图转译技术、策略生成验证技术等实现基于意图的网络高效运营管理,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减少人工运维的开销,提高网络管理优化的效率。总结了自动驾驶网络的研究背景;明晰了自动驾驶网络的定义及优势;进而,提出了新型的自动驾驶网络的网络管控架构、实现流程和关键技术;最后设计典型自动驾驶网络的应用实例,以证明实现自动驾驶网络愿景的可行性并明确自动驾驶网络的发展方向。自动驾驶网络通过为用户提供更灵活、更高效的网络管控能力,高效实现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一种Hilbert编码的本地化位置隐私保护方法
    晏燕,董卓越,徐飞,冯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147-160.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15
    摘要257)   HTML11)    PDF(pc) (3095KB)(141)    收藏

    基于位置的各种大数据服务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各种隐私泄露的风险。本地化差分隐私模型避免了对可信第三方数据收集平台的依赖,使得用户能够依据个人需求处理和保护敏感信息,因此更适用于位置隐私保护的场景。针对现有本地化差分隐私位置保护方法编码机制复杂、位置数据可用性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希尔伯特编码的本地化差分隐私位置保护方法。用户端根据本地化差分隐私模型对自身所处网格的希尔伯特编码进行随机响应扰动处理,实现原始位置的隐私保护;服务器端收集大量用户的扰动位置编码并进行希尔伯特解码,进而判断用户所处的网格位置,实现对用户数量和分布密度的统计分析。通过实际位置数据集合上的实验证明,所提方法能够在实现用户位置本地化差分隐私保护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位置数据可用性和运行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一种抗分布式机器学习恶意节点的区块链方案
    刘远振, 杨颜博, 张嘉伟, 李宝山, 马建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178-187.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18
    摘要218)   HTML7)    PDF(pc) (1781KB)(141)    收藏

    现有的分布式学习方案大多通过在协议中添加惩戒机制来解决恶意节点问题。此类方法基于两个假设:一是参与方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放弃恶意行为的假设,在事件发生后才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不适用于一些需要即时验证的场景;二是基于可信第三方的假设,然而在实际中第三方的可信度却无法完全保证。利用区块链的信任机制,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抗恶意节点方案——将机器学习中模型训练的全过程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以确保机器学习过程不被恶意节点破坏。本方案以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分布式机器学习模型为研究模型,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来实现数据的共享、验证和训练过程,所有参与方均只能按照指定的协议执行,将所有参与方转换为半诚实参与方;同时,为解决区块链公开透明特性带来的隐私问题,利用环签名隐藏参与方的数据地址,保护参与方的身份。与传统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分布式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比较,表明本方案在抵抗恶意节点方面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一种抗伪造攻击的车联网无证书聚合签密方案
    潘森杉,王赛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0 (2): 169-177.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3.02.017
    摘要342)   HTML11)    PDF(pc) (1460KB)(139)    收藏

    车联网给现代交通系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车联网中,车辆访问控制的身份认证和发送消息的隐私性是两个关键问题。同时,由于有限的带宽以及车辆的高移动特性,验证效率也至关重要。聚合签密方案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现有部分基于Schnorr签名的聚合签密方案未对密钥进行正确的哈希绑定,而无法抵御两类公钥替换攻击;且在进行聚合签密时,用户间交换部分签密信息生成的单个无效签密仍能通过聚合签密验证,故无法抵御合谋攻击。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面向车联网的无证书聚合签密方案。该方案利用密钥原像保护技术抵御公钥替换攻击,利用哈希抗碰撞特性抵御合谋攻击。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下,证明了该方案的机密性与不可伪造性。与现有方案相比,该方案增强安全性的同时并未增加计算开销,整个验证阶段仍只需要6n+1次点乘操作。性能分析表明,该方案完全适用于车联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采用DDPG的联合波束成形和功率控制算法
    李中捷,高伟,熊吉源,李江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4): 39-48.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4.006
    摘要444)   HTML29)    PDF(pc) (1180KB)(138)    收藏

    针对现有波束成形算法性能,大程度依赖信道状态信息质量而不适用于快速变化的实际系统和忽略功率控制问题,导致用户间干扰严重,从而降低通信链路频谱效率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联合波束成形和功率控制算法,在无须完整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下对波束成形矩阵和功率控制问题进行联合求解。同时提出信息交互协议利于基站了解环境信息,并设计集中式训练分布式执行结构的双模型系统对联合优化问题进行求解。首先基站收集本地样本并上传至云端,云端接受基站上传的本地样本后,采用深度Q学习对波束成形进行设计;然后用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取代深度Q学习求解功率控制问题,从而解决深度Q学习不适用于连续变量的问题。云端模型训练完成后,广播给所有基站进行分布式执行获取本地样本。仿真结果表明,在多用户通信环境中该算法的频谱效率优于传统波束成形算法和基于深度Q学习的联合波束成形和功率控制算法,从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一种多模态特征编码的短视频多标签分类方法
    井佩光,李亚鑫,苏育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9 (4): 109-117.   DOI: 10.19665/j.issn1001-2400.2022.04.013
    摘要486)   HTML19)    PDF(pc) (1532KB)(136)    收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用户生成内容得到快速传播,浏览短视频也成为了最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短视频天然具有模态和语义上的关联性,如何利用这种关联性是短视频表示学习的关键。针对短视频的多标签分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子空间编码的短视频多标签分类模型,该模型将多模态下的子空间编码学习同标签语义相关性学习整合为一个统一框架。模型利用子空间编码网络获取完备的公共表示,充分挖掘短视频多个模态下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信息,同时去除冗余信息,减小噪声的影响,获取模态融合的公共完备表示;利用图卷积网络构建标签相关性矩阵,学习标签间语义关联表示,将其用于指导多标签分类任务。对特征层和标签层信息进行更充分的融合交互以提高分类性能。算法从整体上构建了模态重构损失和多标签分类损失,充分利用短视频的多模态特性和多标签关联,在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实验,证明了所提模型在分类任务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