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镐钊.飞机的雷电防护[J].航空电子技术,1993(4):22-28.
[2]郭勇.飞行器雷电直接、间接效应试验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3]王天顺,雷虹,李锋,等.飞机雷电防护设计与鉴定试验[J].飞机设计,2009,29(5):6-11.
[4]赵维善.民用飞机电子和电气系统的雷电防护及其合格审定[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1998(3):38-45.
[5]段泽民,石家华,张钦良.飞机雷电防护的适航要求与试验[J].国际航空,1999(6):28-29.
[6]段泽民,曹凯风,程振革,等.飞机雷电防护试验与波形[J].高电压技术,2000,26(4):61-63.
[7]徐金华,刘光斌,余志勇,等.飞行器沉积静电效应及防护研究[C].南京:全国电磁兼容学术研讨会,2005.
[8]王天顺.静电效应及其防护[J].飞机设计,2001(2):55-59.
[9]张琤,谢拥军,傅焕展.对复合材料飞机上静电放电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8(16):97-101.
[10]Rockett LR The SEU Concept Military & Aerospace Electronics[M].Salklake City:PennWell Publishing Co,1992.
[11]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GJB5313-2004 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测量方法[S].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008.
[12]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GJB151A-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S].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000.
[13]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GJB152A-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S].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000.
[14]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GJB1143-91无线电频谱测量方法[S].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1993.
[15]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GJB/Z1389-92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S].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1995. |